您好,欢迎来到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您现在的位置: test4exam >> 历年真题 >> 自考真题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

日期:2019/11/22 13:38:42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资本义社会化大生产为主导趋势、生产的社会化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5、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6、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7、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9、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⑴、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⑵、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⑶、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2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⑴、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的方法。

⑵、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的指导作用。

⑶、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⑵、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⑶、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二、         论述题:

1、  在新在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⑵、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己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⑶、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不能把马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选择题:

1、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观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

5、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6、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客观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1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辩论

11、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12、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从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发展的产物

13、意识的本质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现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4、人类意识具有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

15、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⑴、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⑵、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⑶、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  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⑴、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⑵、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⑵、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3、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⑴、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性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⑵、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各种联系。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4、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⑶、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⑷、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5、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⑴、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⑵、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用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

6、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意义。

⑴、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⑵、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7、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而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⑵、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8、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⑴、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⑵、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9、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⑴、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⑵、同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

⑶、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⑷、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反对抹煞形式虚无主义。

10、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⑴、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消失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⑵、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本质的。

⑶、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想事物的本质。

1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⑴、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去,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         论述题

1、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⑶、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衡论”

⑷、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

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⑴、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

⑵、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旨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3、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过程。

⑵、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⑶、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4、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⑴、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现实性则是己经存在的。

⑵、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⑶、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3-2015 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阊胥路483号(工投创业园)  电话:0512-85551931 邮编: 214000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苏州迈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50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