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您现在的位置: test4exam >> 历年真题 >> 自考真题 >> 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日期:2014/1/9 10:49:35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

  考前复习要点

  (一)重视目录

  1、分段记忆。

  2、记住篇目和作者。

  (二)客观题复习(40分)

  1、熟悉每段的文学概说部分。

  2、熟悉每位作家、篇章前的概述部分。

  3、熟悉每篇文章的注解一、提示一部分。

  4、背诵名篇、名句。

  5、对用典故较多的诗文多加注意。

  (三)主观题复习(60分)

  ●本此押题串讲的重点所在。要求在全面掌握全书内容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进行重点复习。

  ●我在全书180余篇文章中,精选出此次考试的重点篇目40余篇,

  可以节省大家的时间,使大家集中精力复习,有的放矢,帮助大

  家重点突破。

  先秦部分以《诗经》、《楚辞》、史传文学和诸子散文为主。

  熟悉篇目:

  《诗经》中的《氓》、《蒹葭》。

  屈原的《国殇》、《哀郢》。

  《左传》中的《晋楚城濮之战》

  《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

  《论语》中的《侍坐》

  《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章》

  《荀子》中的《劝学》

  押题篇目(在21篇文章中,精选以下6篇):

  1、《诗经》中《蒹葭》

  2、 屈原的《国殇》、《哀郢》。

  3、《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

  4、《论语》中的《侍坐》

  5、《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章》

  (一)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

  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包括周颂,

  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

  (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现实主义精神。

  (3)重章复沓的章法,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应用。

  (4)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二)《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

  1、简述《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

  (1)融情入景,构成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2)运用比兴手法,获得空灵飘渺的韵味。

  (3)重章叠调的运用,在时间的推移中展示感情的逐渐加深

  (一)常识:西汉刘向整理。

  1、《战国策》艺术特征。

  (1)记叙生动,说理透辟。

  (2)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

  (二)《冯谖客孟尝君》

  “狡兔三窟”

  1、冯谖客是如何为孟尝君营造“三窟”。

  (1)市义,为孟尝君收买民心。

  (2)为孟尝君谋取权力。

  (3)为孟尝君谋求宗庙,以保重位。

  2、如何塑造冯谖形象。

  (1)反衬手法。

  (2)细节描写。

  (3)设置悬念。

  (4)欲扬先抑。

  (一)常识:语录体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

  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

  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二)《侍坐》

  孔子对子路讥笑,对冉有、公西华表示肯定,对曾皙表示赞赏。

  背诵曾皙的志向:“莫春者……咏而归”。

  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此诗是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所作。首联、颔联写自己左迁之由,抒发了自己忠而获得罪的满腔悲愤,以及为国家兴利除比弊、老而弥坚的凛然正气和刚直不阿精神;颈联即景抒情,伤时念家,抒写了英雄失路之悲;尾联从容交待后事,倾吐了难言的酸楚激愤之情。

  (1)以“文章之法”行于谨严的格律之中,运用直叙的写作手法,笔势纵横开合。

  (2)境界开阔,对比鲜明,气势磅礴,使全诗意境高远。

  (3)此诗感情色彩强烈,人物形象生动,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有老杜沉郁顿挫之风范。

  (四)《进学解》

  1.试论《进学解》的艺术特点。

  (1)文章有意模仿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巧妙地通过自嘲来表达对现实的讽刺。嬉笑怒骂之间,包含着深沉的现实感慨。

  (2)大量运用比喻和反语,又与扬雄将怀才不遇归因于时代变迁不同,而是从自己才能低下的反话入手,为自己的坎坷解嘲,通过解嘲讽刺现实,抒发牢骚。

  (3)本文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用韵等形式技巧,又加以革新改造,遣词造句尤为精粹。

  2.《段太尉逸事状》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1)纯用人物自身富于特征性的动作和语言刻画及性质。

  (2)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中心人物形象。

  (3)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纯用客观写实。

  (4)打破时间,采用倒叙手法,结构颇具匠心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3-2015 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阊胥路483号(工投创业园)  电话:0512-85551931 邮编: 214000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苏州迈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50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