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您现在的位置: test4exam >> 历年真题 >> 公务员考试真题 >> 正文

公务员高申论写作

日期:2009/9/2 23:49:28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社论)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了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总结了今年的经济工作,部署了明年的经济工作。这对于统一全党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做好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特别是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关键领域的改革有所突破,“十五”计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可以顺利实现。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看到当前又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影响经济安全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同时,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的政策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贯彻这个总体要求,就是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明年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首先必须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精心安排明年的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具体工作中。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明年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关键是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财政支出和货币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适时适度进行微调,不断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必须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明年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抓好试点示范,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务求在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取得实效。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促进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必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要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切实在节能降耗上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要以更大决心、更大气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力争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和社会领域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实现新突破,并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妥善处理贸易争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继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现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必须促进社会和谐,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认真解决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明年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关键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和部署,着力增强全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把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定要从大局出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开局,继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胜利。

促进社会和谐

———四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不断扩大社会就业。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加强基层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增强执政意识和政权意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3-2015 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阊胥路483号(工投创业园)  电话:0512-85551931 邮编: 214000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苏州迈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50684号-2